Quantcast
Channel: MEPO Forum - 原住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536

庫巴之火:努力保留真正的kuba

$
0
0
庫巴之火:努力保留真正的kuba
2013-8-22 22:34 作者:本報訊

■Pasuya poiconü(浦忠成)


傳統的kuba(庫巴,中文習稱「男子會所」或「公廨」)是鄒族大社hosa信仰、政治、軍事、經濟、教育事務的中心,堪稱大社最主要之象徵。
平日男子聚集會所,製作物件如弓箭、槍(矛)、刀具、漁具、獵具、皮製衣物等,也可在此休憩、交際,而尚未成家的男子必須夜宿,日間參與家族生產,傍晚即赴會所參與夜間學習。

根據早期人類學者調查,認為「曹(鄒)族為熱心保持其歷史傳承之民族,部落之長老有一種習慣的義務,每日晚間必於其男子會所,圍爐講述其部落沿革、與外族之戰爭、英雄事蹟、氏族祖先、遷徙歷史等,以授敬候末座之青年。輪流授講,互相補充,娓娓不倦,至通宵達旦。此為對於部落青年之一種教育,可以冶鑄其民族自尊心與勇武向上氣概,許多風尚亦藉此維持」(衛惠林等,1951)。而今學校、行政機關與教會稀釋kuba原有的功能,讓族人逐漸疏遠。

Kuba是干欄式的巨形建築,地基呈長方形,以數根長硬巨木為屋架,地板離地近兩公尺,四周豎起14根圓柱,中央另立中柱若干,作為屋脊的支柱,屋頂架於一根短棟與四根邊樑,短棟與邊樑間再以數根小樑與椽搭成四斜面,並以茅草haengu及短茅(又稱鬼茅)veiyo厚實覆蓋。
昔日運用的材料是取自部落鄰近山林的木材、竹、茅草、黃藤等,族人以鋸、斧、刀、掘棒等工具,由採集建材並抬回、挖掘支柱立穴、安放樑柱、施放棟、椽、小樑等,以至綑綁藤皮、鋪陳茅草等過程,都是相當費力與細膩的工作流程,需要熟悉工法的長者與有足夠體能的青年合作,方能完成其事。
Kuba遠遠望去,似圓形建築,其實是長方而略圓,長者有時以鳥巢sku'u形容,而著紅色盛裝的男子們則是紅色的鳥fühngoya ci ezomü。Kuba結構全以黃藤皮為之緊緊捆縛,其編捆之法多而精巧,而茅草的鋪蓋,需要屋頂上下兩人合作,將藤皮交互穿插於小樑、椽與竹節之間,再緊密綁實。這些編捆、紮束、構築的技法,由底部向上觀看,其整體構成之壯觀、精美形相,令人讚嘆!但是這種技術不可能見之於坊間任何一種建築學的書籍。
朝東門前左前方有聖樹雀榕yono,是天神hamo由天界下降人間的神梯hiapeoza,在屋頂與門旁兩側植有木槲草fiteu,哈莫見到此草才會降臨並進入會所,據說天神天界居處也遍植此草。Kuba放置燧具籠skayü no popsusa,燧具是昔日戰士出征必須佩帶的物件,據說佩帶此物,軍神iafafeoi才會保護戰士,也讓戰士射出的箭、丟出的槍能夠殺死敵人。

更早期(日治)還有敵首籠,放置敵頭骨與盾牌等,惟日警督促下將數百頭骨盡數埋置地下,象徵出草文化的結束。
戰後,自給自足、以物易物的生活方式由產銷與貨幣形態的交易取代,族人開始大量種植經濟作物,放棄或減少小米、旱稻、地瓜、樹豆、芋頭的種植,加以保留地管理方式改變,族人只能在固定的土地內耕作,不再能延續刀耕火墾的游耕生產,狩獵、採集地等劃歸國有,建築與修建會所的建材取得日益困難,連過去隨處可見的茅草竟也因農耕爭地而失去棲地,近年來族人得要到山下採集,甚至到遠地購買。
昔日的kuba有長年不熄火塘,總有長者數人看守,而今生活型態改變,夜宿會所的制度已經不存,智慧長者夜間講述祖先傳說與戰士英勇故事的場景也已遠去,只有不定時辦理的瑪雅士比mayasvi祭典上場,kuba內外才會擠滿人潮,寂寞的kuba被放置「婦女勿入」的牌子,希望阻止不明就裡的遊客誤闖,卻也引來婦權人士的微詞。部落傳統信仰曾經極度衰微,會所又遭火燒,祭典中斷多年,後來在1993年,特富野大社決議拆掉矮小暗黑的kuba,重建長者們記憶的造型與規模。宏偉昂然的kuba顯示族人嘗試傳承文化的決心,保留一個真正的kuba是意義重大的事,但是環境不斷改變,耆老逐漸凋零,許多青壯人口在外,如何維繫kuba?許多的挑戰將考驗族人的意志與智慧。
(成大台文所教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53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