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MEPO Forum - 原住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536

參與第12屆UNPFII:原住民身障與婦女受暴(1)

$
0
0
參與第12屆UNPFII:原住民身障與婦女受暴(1)
2013-8-22 22:23 作者:本報訊

11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郭文萱
今年的聯合國原住民議題常設論壇(UNPFII,以下簡稱論壇)在人權議題的項目,在生命權、身體權、發展主權、環境權利有非常多豐富的討論。在參與「原住民身心障礙人士權利保障」和「原住民婦女受暴問題」的討論過程有很深刻的感悟,因此本文特別針對兩者做討論和發想。
原民身障人士權利保障
原住民族在社會結構上因族群身分遇到的困境,再加上身心障礙者在生活上的不便、工作上的困難、因肢體不完整或精神狀況不穩定所受到的歧視等,種種不友善的因子,形成的多重歧視,反映出原住民身心障礙人士必須建立專有的制度性保障,並給予尊重以及強調其社會、公民、教育、工作等基本權利。

在論壇中亦談及應探究造成身心障礙的原因,先天或後天的,如:工作環境、或者社會結構的壓力造成肢體的、心靈的創傷,都應該予以探究並設法避免。並且對於生活在原鄉或都會的原住民身心障礙者皆應一同受到保護。在都市的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因為離開了原鄉的人際關係網絡,在都市中感受到的孤立不安以及外在生活環境的壓力,更顯脆弱。因此不僅原鄉,在都市的原住民族身心障礙者也應受到重視。

回頭反思台灣原住民身障者的制度保障似乎是不足的,目前政府當局的制度政策上大多只對原住民族或身心障礙者個別單一的設計,並未特別針對原住民族身心障礙者的特殊需求給予照顧。以福利政策為例,在申請的選項中,民眾只能自原住民族和身心障礙兩個身分中擇一申請,而忽略了原住民族身心障礙者的獨特性。

在筆者參加返鄉服務、孩童課輔的過程中發現,在一些原住民部落,有些身心障礙者,如:小兒麻痺、截肢、精神疾病、智能不足、失聰,仍持續面臨著就業和就學的困境,甚至連日常起居都需要人照顧,在主流社會及部落間的適應與調和更顯吃力,往往從事著低廉的勞動工作,也因為就醫造成家庭經濟的負擔。
更甚,有因此造成酗酒、濫用藥品、甚至吸毒等等的情形。所以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在社會制度上、生理與心理健康上都需要極大的關注和權利保障。原鄉中對於精神疾病的身心障礙者,在傳統社會價值及現代社會觀念遭受到的環境壓力,也應被注意和關心。
大會現場許多來自各地的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在論壇的討論中強烈地呼籲其權利應受到重視,並且在各個平行會議上不斷地傳達權利保障的訴求,也自主提出成立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工作小組的聲明,更針對該群體的獨特性提出訴求,凝聚聲音、建立討論的平台。這樣的精神值得效仿,應串聯原住民族身心障礙者,共同爭取權利的保障和落實。
包含各種形式的暴力
另外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則是針對原住民婦女受暴的討論。其中以中南美洲最為嚴重,中南美洲因採礦工業將外地工人帶到部落,除了侵犯當地族人的傳統領域、引發各種人權問題外,採礦工業帶入了工人及其性需求,強暴和施暴案例層出不窮,也造成了當地原住民婦女的夢靨。
此外,在北美洲,平均每3位原住民婦女,就有一位曾受到性侵,而施暴者往往逍遙法外,這樣的司法不公義,更是對原住民婦女的二度傷害,也是體制性的暴力。論壇上的討論主要是以女性的性自主權為主,不僅是要使原住民婦女免於性侵的威脅,也要保護性工作者,有安全而健全的工作環境,檢視其是否有受到威脅、暴力恐嚇的不平等情形。

在台灣,有些部落其實仍然有性工作者,有些是被迫的情形(如:毒品控制),而這些性工作者的人權因為性交易的不合法,無法受到法律的保護,成為無聲的受害者。反觀論壇的討論方向來看,應該要進一步保障性工作者的基本人權,才能使女性的人權受到保障,確保不是在受迫、受恐嚇的情形下從事性工作,也能防止逼良為娼的悲劇發生。

對於原住民婦女的家暴問題,大多是因為配偶在外受到主流社會的壓力,如:失業、工作上被歧視等等,因此心理失衡而對家中女性施以肢體暴力,有時還伴隨著酗酒的狀況。
加拿大Metis族的酋長James Pento也指出,原住民男性的無力感是家庭暴力的主因。針對家庭暴力,台灣有部落婦女自發組成團體,如:女窩(註),透過集體的力量為受暴者心靈創造療癒的空間,提供受暴婦女權利的維護及心靈上的扶持,並進一步發展成部落的社會支持系統,在災後重建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有些家暴案例中,因原漢通婚中文化差異造成的歧視造成家暴,也是常有的。
利格拉樂.阿(女烏)曾經在政大的演講中,分享她的生命故事。父母為原漢通婚的背景的她,提及原住民婦女嫁到漢人社會中,其社會角色與定位。
原住民婦女在漢人社會中常被視為有異國情調的、美艷的,因此在漢人女性社群中往往有被視為假想敵而遭孤立的情形。並且原住民婦女因對於漢人為主體的正式求助系統的不信任、傳統社會輿論、宗教的包袱,使得原住民受暴婦女在求助的途徑上往往不太能透過由正式系統獲得協助,例如:警察機關認為原住民族是酗酒又愛惹事的禍端的偏見、自己家的事情自己管……。

面對離開原鄉的社會網絡還有加上生活挑戰的夾擊,顯得都市原住民婦女的家暴問題成因及解決方式上更顯複雜。從社會結構性成因來看,加害者也許是另外一個制度的受害者,有不少人呼籲應該重視、檢視並分析家暴的根本原因,針對施暴者進行心理輔導及社會關懷,也許能夠更有效的減少家庭暴力的問題。
(下周續,作者為排灣族,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團員)

註:「女窩」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原住民婦女共同許下的夢──營造一個可以相互扶持、學習的女人窩,起初她們試著跟自己部落裡的婦女對話、期待發展出在地的婦女組織。從2003年起,「女窩」正式在那瑪夏鄉達卡努瓦部落成立,開始從原住民兒童課後照顧、部落婦女培力、手工藝與農業產業發展等三大方向努力工作起。資料來源:南方部落重建聯盟http://southtribe.pixnet.net/blog/post/2288968-核心團隊-「女窩」的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53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