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MEPO Forum - 原住民

【既遠又近的鄉愁──泰雅女力話《懷鄉》】

$
0
0
【既遠又近的鄉愁──泰雅女力話《懷鄉》】
▲▲▲《懷鄉》是泰雅族作家里慕伊.阿紀的重要長篇小說代表作,女主角「懷湘」歷經波折的人生際遇為整部小說的主要情節,藉懷湘說《懷鄉》,刻劃時代變遷中的女性命運與追尋,寄寓遙不可及的鄉愁。而當旅日歌手Eri Liao相遇《懷鄉》,透過閱讀的追索,觸發了什麼樣的思緒?尋找著什麼樣的故事?既遠又近的鄉愁,在他鄉?原鄉?還是譜寫的歌謠、作品中?且聽兩位出生、成長各異的泰雅族女性說分曉。
▲▲▲▲▲▲▲▲
⊙時間:113.03.01星期五下午2點至4點
⊙地點:政大綜合大樓南棟270112教室1 樓
⊙主持人:王雅萍,政大民族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Eri Liao(廖惠理),旅日歌手,泰雅族。
子題:譜寫生命之歌──《懷鄉》閱讀筆記
⊙與談人:Rimuy Aki 里慕伊.阿紀,作家,族語教師。泰雅族。
子題:稜線上的冷杉──泰雅女性記事
▲▲▲▲▲▲▲▲
合作課程:原住民族教育
主辦單位:政大族語學習中心
合辦單位:政大台灣原住民族發展學分學程、政大USR雜貨店2.0計畫、政大泰雅族知識中心、政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講者介紹:Eri Liao(廖惠理)
旅日歌手。母親為泰雅族,父親為日本人。東京大學文學部宗教學科畢業。在東大研究所期間,對爵士樂產生濃厚興趣,遂前赴紐約。進入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科在學習文學創作與爵士樂的歷程中,因泰雅族祖母逝世而決定離開學校,全心投入音樂。於2015年移居日本,從事爵士樂、台灣原住民歌謠、日本各地的民謠、以及原創曲(描繪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作為minority的泰雅族三代人的『家族』系列等)等,跨越古今東西、語言與流派,持續綻放動人心靈的「歌」之世界。
2017年Eri Liao Trio 發行首張專輯《紅い木のうた(Songs of the Red Tree)》。2019年發行鋼琴自彈自唱迷你專輯《稻穗與兩個華爾滋》。2022年7月,在第9屆國際口琴大賽(德國柏林)上演奏 Lubuw(泰雅竹口琴)。2023年 Haruka Strings發行《風中之夢》。自2023年起,開始在note(https://note.com/eriliao)上撰寫有關泰雅族和家族,以及在日本和台灣兩地的生活。
⊙講者介紹:里慕伊.阿紀(Rimuy Aki)
新竹縣尖石鄉的葛菈拜部落(Klapay)泰雅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教師資科畢業。早年從事學前教育,任幼兒園教師/園長十餘年。2001年起,於新北市各校擔任泰雅族語教師,迄今二十餘載。1995 年以〈山野笛聲〉獲山海文學獎肯定,大大鼓勵了里慕伊文學寫作的積累,作品曾多次獲原住民族文學獎項,以散文、小說見長,視角接近孩童及女性。作品譯有英文、日文等國語言。寫作之餘,近年投入青少年繪本泰雅族語翻譯、泰雅族語動畫配音工作。其中有《樹人大冒險》系列、《吉娃斯愛科學》動畫/有聲書系列等,為泰雅族語推廣與傳承持續努力。
著有散文集《山野笛聲》,小說《山櫻花的故鄉》、《懷鄉》及傳統神話傳說編寫的《彩虹橋的審判》。

賽夏paSta’ay祭儀特展 探索原民生活文化

$
0
0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4/02/28


賽夏paSta’ay祭儀特展 探索原民生活文化
族群: 賽夏族
主題: 族群教育、藝文活動

記者:Hundiv
地點: 彰化縣 全部


揭開布條,「祭.靈賽夏族paSta’ay」祭儀特展,正式開展,paSta’ay是賽夏族人為了請求ta’ay矮靈原諒,慰藉ta’ay靈魂舉行的祭儀,這次展區規劃6大主題,呈現paSta’ay祭儀的歷史脈絡以及ta’ay的傳說、祭儀流程以及變遷等主題,透過展覽有更多對話。

「祭.靈賽夏族paSta’ay」祭儀策展人 谷慕.巴紹:「從一個賽夏族的簡介,到整個我們出口的地方,就是有一個我們在進行,這個祭儀的反思,從開始到現在當今的現況。」

paSta’ay分為兩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因此有地域性和節期的限制,非祭儀期間鮮少能展示相關資訊,不過這次作為主辦區的彰化原住民生活館,為了促進與各文化館間的交流,與苗栗賽夏族民俗文物館合作,也向部落族人申請授權,期盼將paSta’ay的正確規範與知識,讓大家來了解。

「祭.靈賽夏族paSta’ay」祭儀策展人 谷慕.巴紹:「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特展,是因為他們今年剛好是兩年一大祭的時間,我們想說如果能夠有這樣一個特展,來去做一個正確知識文化的推廣。」

苗栗縣賽夏族民俗文物館駐館員 風曉春:「因為他們對我們賽夏的文化,尤其在祭典這個他們會比較有些遊客比較好奇,如果你要來參與這個祭典的時候,你必須要注意什麼事項,就是先讓大眾他們先了解。」

今年適逢paSta’ay兩年一祭的祭典年,相關的祭儀規範和規定,請參與的民眾,也不妨在祭儀之前,透過彰化原住民生活館的特展,實地了解paSta’ay祭儀,認識這項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

南島語言研究重要推手 李壬癸獲頒特別獎

$
0
0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4/02/27


南島語言研究重要推手 李壬癸獲頒特別獎
族群: 南島語族、跨族群
主題: 族群語言

記者:Kimliyan(陸萱)、Tjivuluwan Rayan(孫政賢)
地點: 台北市 全部



前中研院院士 李壬癸:「本來世界上有5、6千種的語言,現在很多語言都在消失中,平均兩個禮拜有一個語言會消失、從地球上消失掉,這是幾乎無法抵抗的現象。」

眼前這位高齡87歲的院士李壬癸剛榮獲原住民族委員會頒發的「獎勵推動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獎」的特別獎,而李壬癸投入南島民族語言研究50多年、國內外獲獎無數,包含教育部表揚推展本土語言終身奉獻獎、總統科學獎、美國語言學學會的榮譽會士、台美基金會傑出人才成就獎等等;李壬癸就讀美國夏威夷大學時,由前輩領導下開啟對台灣南島語言的研究,更讓國際奠定台灣為南島語言研究的重鎮之一。

前中研院院士 李壬癸:「我們發現台灣地區的語言彼此差別非常大,比起菲律賓的、馬來西亞的、印尼的所有其他地區的語言都趕不上台灣;其他地區的差別那麼大,差別大顯示這個民族在這個地區住的時間最久,所以這個理論這個看法是國際學者都接納的。」

南島語系地理分布相當廣泛,最北從台灣、南到紐西蘭、向西有馬達加斯加、東到復活節島,除了展現四千年前超高的航海技術外,南島語系更佔整個地球三分之二的面積;在一千多種的南島語中,台灣雖然只佔20多種,但卻保存最多的古語特徵、語言之間的差異性也很大,在李壬癸過去的研究生涯裡最令他驚豔的就是發現分布在苗栗泰雅汶水語系中「秘密語言」的存在。

前中研院院士 李壬癸:「男人跟女人講的話可能不一樣,我後來一比對、比較的結果才知道女人還保持古語的形式、(而)男人加以改裝(造),使得我們很難認識它是一個同源詞;男人跟男人之間講一些話不讓女人知道他們講的內容是什麼,這個我們叫做『秘密語言』,在許多語言都有這樣的秘密語言。」

從語言學的角度推論,南島民族的祖居地最有可能在現今的台南科學園區,約五千年前由台南擴散出去,向東北擴散為鄒族、向東為魯凱族、南下繞海岸到東邊的卑南族;大約近五千年前,向東擴散拉阿魯哇和卡那卡那富;近四千年前,向北有泰雅語群、西部平埔族族群、布農,向南有排灣,向東岸是阿美、噶瑪蘭、巴賽等。不過台灣除了16族外,平埔族群的語言也是李壬癸特別研究的領域。

前中研院院士 李壬癸:「日據時代50年,語言學者他們調查的語言大部分把重點放在所謂的高山族的山地的語言,對平埔族(群)的語言做的非常少、資料也非常少,有些平埔族語言是已經消失掉了,少數的平埔族(群)語言還有人在講、還有人會講。」

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理事長 潘英寬:「當年跟李壬癸老師互動的長輩大部分都已經在天上了,但是我對他的印象就是非常非常認真,他真的是一個學者,他為了一件事情他這樣在所不惜,辛苦他這樣一次一次又一次到部落裡面,為了要完成這個巨作。」

更出版噶瑪蘭語詞典、巴宰族傳說歌謠集還有巴宰語詞典等,儘管當初協助李壬癸做語料採集的部落長輩大多數都過世了,不過這些語料保存也讓後代族人在文化復振上如獲至寶。

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理事長 潘英寬:「我們烏牛欄社還有內社、還有後來的豐原大社,所有的族親我們從這本書當中我們努力學習在單字,短句、短文中我們開始累積成果。」

原民會主委 Icyang.Parod (夷將.拔路兒):「今年的主題是部落推動族語,我們注意到當我們的很多的語言措施實際推動的時候,發現其實我們的每一個部落領袖、還有我們部落每一個族人,其實除了在家庭之外,在部落都要用自己的族語來辦活動。」

語言的累積和使用是在台灣這塊島嶼上每個族群都將致力保存與推廣的重責,李壬癸也說,語言的消失是必然的趨勢,未來台灣也可能像美國一樣成為文化大熔爐;而在台灣依舊存續的南島語言,未來要如何在文化多元的環境下蓬勃發展?一切都要回歸由內而生的力量。

前中研院院士 李壬癸:「原住民朋友很多、他們幫我很多,幾十年來幫我很多的忙,我才有辦法把他們很珍貴的語言做一些紀錄去做一些發表,引起國際學術界重視我們台灣南島語言的價值跟重要的地位;我最後能夠希望會講族語的這些朋友,希望在家裡多運用、多講、多用,使我們這些語言能夠維持多久就多久,要珍惜我們這些語言。」

守護原民土地權 原民會辦地政教育研習會

$
0
0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4/03/19


守護原民土地權 原民會辦地政教育研習會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綜合行政

記者:Kacaw.Mayaw(周浩伊)、許家榮
地點: 宜蘭縣 羅東鎮


為了提升原住民保留地業務人員的專業知能,原民會辦理地政業務教育研習會,來自全國原鄉超過200名的土地登記人員、承辦人員,相互交流。

宜蘭縣副縣長 林茂盛:「透過這樣的會議,不管是法律的更新,或是意見的交流,甚至於有案例的分享等等,來讓大家能更清楚地來了解。」

2天1夜的研習會議,不只邀請專家學者分享國內外土地返還案例,更是舉行績優人員頒獎典禮,肯認基層土登人員的辛勞。

績優土登人員 Wagi(石麗萍):「我覺得非常榮幸,這個過程中有些時候不是很順利,可是我們都是盡量去輔導我們自己的族人,趕快能取得到權利回復;還是會有難處,因為如果說一些應備文件我們(族人),沒辦法提供、或是缺少的時候,我們真的很想為我們族人趕快取得。」

績優土登人員 許秀珍:「很想幫他們去戶政幫他們跑一趟,可是有時候就心有餘力不足,(獲獎)其實這個也是大家共同、同仁的努力,我想說就是跟我們同仁,就是一起分享(獲獎喜悅)。」

而原住民土地權力,是國內轉型正義的重要課題,其中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第37條,在108年完成修法,取消他項權利登記滿5年,才能取得土地所有權的限制規定,修法後到現在土地完成所有權面積約1萬8,803公頃,取得所有權族人超過3萬人。而過往在自己土地耕作卻繳租金的現象,也將這些租金返還於民。

原民會主委 Icyang.Parod(夷將.拔路兒):「原來是國有地的、長期繳交租金的這些族人,那你的土地變為增劃編,或者是你正在申請的時候,你曾經繳過的租金,政府基於轉型正義的態度,會歸還所有繳交的租金。」

夷將還說,預計申請案件超過5千筆,退還給族人的租金將超過上億元。接下來國土計畫預計明年上路,影響原鄉地區發展的農四及城三類,也是此次研討會的聚焦重點。

親愛部落復振播種祭 找回流失傳統文化

$
0
0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4/03/16


親愛部落復振播種祭 找回流失傳統文化
族群: 泰雅族
主題: 歲時祭儀

記者:No(林遠沖)
地點: 南投縣 仁愛鄉


過去受到時代動亂的影響,南投仁愛鄉親愛部落自日治時期後,許多傳統祭儀就斷斷續續,最後甚至形成文化斷層難以再回復,不過為了要將流失的文化找回來,同時也趁著長輩還健在的時候,部落復辦了中斷至少60年以上的播種祭。

人與動物共享綠色行星如何成為可能?

$
0
0
人與動物共享綠色行星如何成為可能?
從全國NGOs環境會議 (2004-2024)認識到當前台灣黑熊也需要基本生存權
2024-03-25 環境多物種 回應 0
作者:
胡正恆
春天,標誌於太陽運行超過春分點(3月20日),是萬物湧動的季節,從瘋媽祖的行腳大地背景裡,看得出來台灣草根人民多麼和善地與動物共享這片綠色土地。

今日臺灣環境保護的成果,有很大支撐力量是來自1980年代後,草根環團歷經解嚴後不斷地磋商,致力讓民間第三部門與政府公部門建立的有制度對話,期許最後公私協力一起找出讓社會向上的解方。環保團體每年召開「全國NGOs 環境會議」,向總統及各部會提出環保政策建言,已然已走過20餘年。

testing
第21屆NGOs 環境會議在鄉土草根味濃郁的彰化鹿港老屋區 : 「台灣白海豚媽祖宮」https://www.facebook.com/matzufish/

今年2024年3月23日在鹿港白海豚宮的老屋基地,舉辦第21屆NGOs 環境會議,參與的環團都拿到一本《環團與總統有約》—全國NGOs 環境會議環境保護二十年紀實—2004年至2023年」的大書,這本厚達600餘頁的文獻既拙重、翻閱的心情也很沉重,畢竟如果我們要在台灣島嶼社會內,倡議一個「動物共生聯盟」來和平地共享綠色大地,盼望延伸起碼的生存權到身邊各式各樣動物 : 因為我們理解牠們普遍有主體意識、動物會痛會受苦,有權需要社會援引國際正義的對待。


環保團體齊聚彰化鹿港參與 2024全國NGOs環境會議(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報導連結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3230216.aspx)

在理性開展台灣動保運動的變遷分析之前,我們需要先釐清一個動物權理論的討論前提 : 假設具有主體性的動物,就是所有具有意識、會感知到痛苦的動物,就像一般人類一樣應被視為需要正義對待的主體。但即便社會都同意每一個人的人權不容受到侵犯,我們在歷年環團論述中也很難看到「環團要說服政府:接受動物也有不容侵犯的生存權利」。雖然我們理解對待人對動物的利用需要更有道義,而且處境淒涼的動物應該受到更人道的善待。但這段時間的野保新聞焦點卻是 : 台灣野保法列為保育類的瀕危特有亞種「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是台灣唯一的原生熊類,布農語稱呼牠們是tumaz、泰雅語是ngarox、鄒語cmoi… 今年春天才剛越冬完,又是一次野生動物黑熊誤中山豬吊陷阱。這樣黑熊殘肢傷亡的事件,從2020年開始通報迄今,已傷害黑熊15次,還造成4個體死亡。


金屬套索陷阱讓黑熊殘肢傷亡的事件,從2020年開始通報至2024年3月,已傷害黑熊15次,還造成4隻熊死亡。原圖修改自臺灣動物共生聯盟粉專 (TOEC: https://www.facebook.com/TOEC.animal )(2023.9.1)。

報載年輕黑熊「達古阿里」(Da qu-ali)曾於2023年7月2日在卓溪鄉咖啡園誤觸陷阱受傷截除4指,在台東池上的野灣醫院照養4個月後,11月配掛衛星項圈野放,最遠還曾遠赴清帝國八通關古道的阿波蘭池,但2024年2月底又返回卓溪山部落周邊。2024年3月起,返回的Da qu-ali曾頻繁造訪卓樂部落北邊、源成部落農地邊、那些與森林交接的地帶,18日甚至還待在省道台30線附近過夜,經由自動照相機比對,熊雖然非常靠近部落,但卻沒有入侵民宅、工寮、雞舍。直到21日黑熊巡守隊員上山巡水源時,發現產業道路旁一處私人原保地溪溝內,黑熊Da qu-ali又受困了。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整理「近年多起臺灣黑熊遭獵殺及誤觸陷阱死亡」、「終結殘酷陷阱」新聞報導 (TAEA: https://www.facebook.com/TAEA2013/posts/pfbid0aeoZcgiJPxuEn2jicAz4P7yYZS46w7JikvdWz11T7jD1ZXR8to5dkxoR2D3HHgQ5l)

翻開《環團與總統有約》裡面的類似動保故事脈絡,就是歷任三任台灣民選總統 : 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總統,所當面聽取的陳情書。環團20餘年來一直持續論述種種動物主體性,讓台灣環境運動納入「動物也有基本生存權」這一既普世、又草根的各類平權提案,年年能逐步納入法制列管。需要正義對待的動物主體,舉凡人類史上不管是經濟動物如犬牛,還是野生動物如熊猴,這些長期受人宰制、甚至被剝削了生命中的多個層面,都是長期被民間所認可有意識的主體,會痛/會逃/會回來習慣棲地;至於人類到底理解多少熊的心靈世界、或能認識他者生命到何種程度,都不會影響我們經驗世界中,「想要善待熊」的道德責任。

《環團與總統有約》紀錄歷任總統間關注環保議題的演變,「想要善待熊」的民間呼求出現在好多年份;這是國人日益看重動物權,不捨黑熊受苦、不願動物受到不正義的對待。在2005年「全國NGOs環境會議」推出「我們想要這樣的地球」的兒童宣言,是由陳宣竹小朋友念出:

我們想要一個更美好的的世界,一個沒有污染、朋友家人不會得癌症、不再傷害植物和動物的世界。我們需要保護環境…我們需要簡單生活 ‧‧‧ 我們需要豐富的自然生態,尊重生命 ‧‧‧ 乃至我們需要尊重不同的族群文化,保留多元族群文化,讓我們能夠認識並學習先人的生活智慧。


《環團與總統有約》電子書,環境資訊中心(2024.1.25)報導於
https://e-info.org.tw/node/238409,線上全文請見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JYwtouW3lZE3eZcQockG9fuBjwcSvmkP/view


到了2012年的會議,發起團體一口氣增加了關懷生命協會、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台灣油症受害者支持協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彰化縣醫療界聯盟等團體。民間最顯著的關懷就是提出各項具體的環境動保時事呼籲來納入大會建議。

可以想像原初樸素的環境保護理論,是從普遍意義的角度來設想 : 動物是生態系的重要部分;加入運動史上逐步凝聚出需看重動物主體所需的道德對待,逐步成為兩條互相纏繞糾結的運動論述軸線,互相發揚光大。這一年大會新增的「生命關懷小組」,在籌備目的中,直陳益發惡劣的台灣整體環境下,動物主體不只是環境生態體系的部分概念而已,台灣社會必須「試圖解決廣泛遭受磨難的受害者所遇到的問題。並透過會議來勾勒公義生態社會之遠景,彙整整體環境受害清單,才能找出問題點與解決的方式。」

這裡所論述的「公義生態社會」,就像2013年分組代表荒野保護協會所列舉的:「各式各樣 NGO 團體,包含關心能源、動物生存權、環境污染、鳥類、蝴蝶、步道、森林、溼地等,平時大家各自為自己的組織發展而努力。十年來,我們選擇地球日前後,辦理全國NGOs 會議,聚焦環境議題,透過對話研討,凝聚共識和力量。甚至把共識帶進總統府,希望把納入政府的施政策略中。」而除了每年的4月22日地球日值得廣泛地關懷環保議題之外,環團也開始逐年發動10月4日世界動物日的悼殤紀念,建議政府可以逐步擬出動物福利白皮書。

動物基本權的運動推展了2014-2018年間的「收容動物零安樂死政策」外,2015年也提到建議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委員應專業化,當地方政府恣意進行危及保育類動物之開發計畫案,籲請中央政府注意。這多條不同線的脈絡遂醞釀出2015年,首次環境NGO大會聚集在立法院群賢樓九樓大禮堂,許多動物保護團體倡議「動物權入憲」:畢竟一個國家的文明反應於國民如何對待各種生命。現有環境基本法、環境教育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保護法等皆有設計相關動物權的零星規範,但缺乏一個對待生命的完整上位法源架構。「動物值得有基本權」,是嘗試將台灣人民對動物與環境一體友善的態度入憲,彰顯台灣土地上長出尊重生命的信念價值。



2020-2024黑熊因山豬吊傷亡空間分布與社會關係。資料來自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感謝公民提議人Jerry之「修法嚴禁販售山豬吊(金屬繩索續壓式彈簧陷阱)停止戕害動物」: https://join.gov.tw/idea/detail/b8250105-f743-4edd-9ab2-fc9e2137acd2

普世基本動物權的假設立場是 : 動物不被侵犯的權利是普遍經驗可被接受的,他/她/牠們有自我意識,主觀地感受山林世界並有認知經驗。然而人類社會的保育運作卻是政治生態學(ecological politics)圖式的,就是即便是守護黑熊、賦予生態系道德上的地位,效益主義的爭辯框架還是會持續混淆各種保育實務上的安排,譬如說「善待熊」需不需要考慮一些妥協的選擇?為了獲得更多政府經費、地方社會協力能量等等,是否可以選擇犧牲幾隻黑熊、換取整個保護區核心族群的生存?!

對於草根保育的「善待熊」論述來說,民間對於保護臺灣黑熊已有充分準備,期盼政府展現保護臺灣黑熊等瀕危動物的決心。環團舉證過去政府相關單位20年來挹注於台灣黑熊保育相關經費年約二百萬,遠低於鄰國日本黑熊的經營管理,也讓本地的野保從業人員力不從心。數量稀少的台灣黑熊只知約剩200-600隻,一直都缺乏各山區確切的族群數量,且因缺乏長期族群變動趨勢之掌握,這類以通報公部門為主的零星出沒紀錄實不足以適時提供經營管理之決策基礎。

照見歷史的教訓是曾經在1990年代,台灣打擊野生動物非法貿易曾是全球楷模;但「過去十年來卻因為執法不足,現在不但是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消費國,也同時是出口國和轉運國。在本土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方面,也因為長期沒有具體的復育政策,而無法改善現況。」效益主義的福利比較與運動文化框架,有時似乎是更加模糊了解決爭議焦點。應當是要釐清黑熊與生態系的道德地位因素,而非讓現實操作層面的取巧凌駕了野生動物生存的不容侵犯性。目前我國林業署對山豬吊的作法,看來是打算用野保法19條第一項第八款公告禁用山豬吊;但是,為兼顧農民農作及原民權益,會例外可以使用政府一直在推廣的「精準改良式獵具」。因此,從這幾年政府研究案件、到許多保育團體也都一直賣力行銷改良獵具,並一致聲稱不會誤捕黑熊及其他非目標動物。然而,這可以是三年多來悲慘黑熊經驗的救贖與解方嗎?

台灣人與動物共享綠色行星? 且看全國NGOs環境會議一次次所累加對當代台灣黑熊處境的呼籲: 人類世(Anthropocene)裡,是連野生動物到經濟動物也需要基本生存權。只有人權才不容侵犯? 應當不只吧! 一步步沉重地走出第21屆NGOs 環境會議的老屋會場,看見門口展示整片用濁水溪細密黑土培育出的「綠寶石生菜」,自然耕作出來耀眼的綠色葉片滋養萬物,就像環境NGOs大會上20年過去不落痕跡,站在動物生存的道德立場上,人類不值得繼續合理化剝削的升級、轉化和延用了吧。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歡迎轉載與引用。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胡正恆 人與動物共享綠色行星如何成為可能?:從全國NGOs環境會議 (2004-2024)認識到當前台灣黑熊也需要基本生存權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s://guavanthropology.tw/index.php/node/7033 )

批宗教團扭曲部落文化 太巴塱發聲明譴責

$
0
0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4/03/26


批宗教團扭曲部落文化 太巴塱發聲明譴責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傳統信仰

記者:Calaw Opic (丁至軒)
地點: 花蓮縣 光復鄉


日前來自台南的協會團體,聲稱接收到祖靈託夢,許多先人亡靈沒有被妥善安置、供奉,因此將前往太巴塱部落發祥地舉行巫師傳承交接以及祭祖儀式的活動,但沒有獲得部落同意,引發強烈反彈、並痛批該團體去脈絡化的扭曲部落原有歷史及巫師文化;該協會則回應,沒有冒犯部落文化的意思,一切尊重部落立場及意見。

【2024年「把你的感動寫下來」徵稿比賽】

$
0
0
【2024年「把你的感動寫下來」徵稿比賽】
報名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1FAIpQLSdP9DqF....../viewform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24年3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
參加對象:18歲以上之大學院校之大學及碩士在學學生(不包括博士生),不限具原住民身分者。投稿者須提供學生證影本,證明投稿時為在學學生。
徵稿內容:需以繁體中文書寫。文體方面,散文、論說文皆可,不包括小說、詩及研究論文式的撰寫。字數2000字至3000字。以原住民傳統文化,包括無形文化資產與有形文化資產為主軸,不限原住民特定族群之文化。凡對前述各類型原住民文化之參與、體驗、觀察、理解、感受之種種活動與過程,皆可作為書寫的內容。

主題|被律法追捕的獵人

$
0
0
Alian96.3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ropSestndo2a

u233711ittu7101ua0

ci2gli
1
t

l2u721fitu410898im9
·
📢 廣播節目|#王光祿事件_風起太平洋走訪花東線🌊

🌊主題|被律法追捕的獵人
🌊來賓|布農族獵人 王光祿
🌊時間|4月3日 下午02:07


過去獵人是在原住民社會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在社會地位、山林智慧以及環境保護上,
都是部落裡成為傳承文化的重要角色!
曾幾何時的獵人cinunan成了中華民國法律的罪人呢?
我們要透過布農族獵人王光祿事件在獲判無罪後,
來分享部落獵人或族人的想法,以及對獵人身份的認同。



// #節目收聽方式 // 記得鎖定FM96.3或點擊下方連結收聽唷!
🔗節目連結|https://pse.is/5rafg4



#王光祿 #布農族獵人 #風起太平洋走訪花東線
#獵人 #原住民狩獵 #無罪
#AlianFM963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2024 台灣國際民際族誌影展巡演即將啟程!

$
0
0
「媒介/記憶」的探索之旅🎬
2024 台灣國際民際族誌影展巡演即將啟程!
媒介,如同時光機,將我們帶回過去,帶入當下,又投射至未來。而記憶,則是我們心靈的標記,縈繞著過去的點點滴滴。本次巡演將通過影像的魔法,勾勒出媒介與記憶之間微妙的交織關係。4月1日開始,我們將一同來探索媒介與記憶的神奇世界!從動人至深的故事到振奮人心的冒險,每部影片都將帶給你前所未有的觸動。
🔻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TIEFF 是亞洲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民族誌影展,為雙年展形式,2023第十二屆主題為「媒介/記憶」。從98個國家、募集1343件作品,從紀錄片到實驗性影像藝術,每部影片都以獨特的視角探索媒介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啟發重新思考媒介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與價值。在脫穎而出的31部影展紀錄片中精選出17部影片,於2024年4月1日-6月30日展開巡迴映演,這不僅是一場探索新視角的電影之旅,更是一段穿越世界各地文化的奇妙冒險!
🔻
準備好探索新視角、感受新文化了嗎?4/1-6/30,每週我們都將為您帶來最新的巡演場次表!入場完全免費,讓你盡情沉浸在各式各樣的文化體驗中。無論您是喜歡電影的影迷、還是對文化深度好奇的學者,這都是一次與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絕佳機會,絕不能錯過!
👉2024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精彩巡演,讓我們一起探索、一起感動、一起沉浸在影像的海洋中吧!別忘了每週三上線的 #2024民族誌影展巡演場次,或者瀏覽影展官網,以獲取最新的場次和影片資訊。
※2024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巡演暨研習營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SCREENING TOUR
巡演場次表(記得要按下拉選單喔):
https://tieff.org/2024changcibiao/
在你的城市點燃文化的熱情吧!!!
#TIEFF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生態結合文化 青年返鄉打造南庄新秘境

$
0
0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4/04/08


生態結合文化 青年返鄉打造南庄新秘境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產業經濟、農耕漁獵、觀光旅遊

記者:Yaway Maya、puljaljuyan
地點: 苗栗縣 南庄鄉


記者 Yaway Maya(李玲玲):「大家到苗栗南庄旅遊會先想到要去哪裡呢?在我們的身後雲霧繚繞,這裡是石壁部落,在地族人與返鄉青年正團結一股力量,結合了生態、生活、文化,要打造出一座南庄新秘境。」

「那下面的部分,就是這個是咖啡樹、下面那一塊就是茶葉了,那一塊就是茶葉,那這大概種了五年多。」

「伯優」,泰雅族語指的是寬闊的平地,這裡也是南庄鄉東河村石壁部落族人世代傳承的放牧農耕之地。

南庄鄉泰雅爾石壁部落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 Delao Dadi(謝建宇):「那它的最早是奶奶在這邊養牛、她在養牛,我們小時候就陪著奶奶牽牛上來放養,那時候在民國90幾年開始、開始在轉型,那時候我們就轉型種菜,所以當時我們這個農場大概幾乎都是在種菜、有部分就是種甜柿,印象記得我們有種過青椒、番茄、高麗菜、小黃瓜、苦瓜、敏豆、百香果,什麼都有、很多;那因為我們這個地形因為海拔700多(公尺),那還適合種滿多作物這樣子。」

從小從長輩身上學習農耕技術,隨著求學就業,Delao也曾在都會區創業,但依舊很關注原住民產業發展及部落事務;近年來更看見部落產業的轉型,加上父親前年逝世、母親獨自在部落生活,讓他決定回家,承襲家族土地經營的同時,近期更開設景觀咖啡廳,團結在地族人一磚一瓦建造,希望藉此打造南庄旅遊新秘境,讓更多人來到原鄉體驗部落深度小旅行。

南庄鄉泰雅爾石壁部落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 Delao Dadi(謝建宇):「(咖啡廳)也是籌畫一年多,就慢慢慢慢地;那這次回來比較不一樣,因為我們部落這幾年因為有陸陸續續有好幾個年輕人回到部落,從事不管是文化行列、產業行列、觀光行列,都有。」

「這是我們的入口,當然這一次我們的入口左邊你們可以看到就是黃花風林木,這種20年了,那是爸爸他種的,很有紀念價值。」

Delao母親 曾蘭香:「他爸爸太早走了,就是沒有家人幫他、就只有他自己單打獨鬥,真的,所以我看到他也是覺得、有時候覺得很心疼,他(之前)在外面有時候常常看不到,就會想說他在外面過得好嗎?不知道怎麼樣?今天去哪裡?現在他回來山上就常常看得到他,就也是很高興。」

心疼兒子在外打拼的辛勞,如今回鄉,母子共同努力經營,景觀咖啡廳也正式在清明連假展開試營運,預計暑假前正式開幕。

南庄鄉泰雅爾石壁部落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 Delao Dadi(謝建宇):「我也把這邊把這個農場打造,但這個環境不是我一個人的,這也整個部落有好幾個地主。」

在海拔750公尺的石壁部落,農場裡串聯著不同專長領域的返鄉青年及在地族人,在這裡可以吃到在地耕種、在地美味,加上在地的旅宿服務;團結在地族人的力量,期望打出原鄉旅遊新品牌,透過他們的故事、持續擴散服務精神,讓原鄉的產業發展,一步一步慢慢做起來。

南庄鄉泰雅爾石壁部落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 Delao Dadi(謝建宇):「要凝聚當然要先溝通,當我們做、你看我們溝通完畢,我們做的產業重疊性就比較少。」

全台「最熱」大武氣象站將裁撤 居民喊不捨

$
0
0
全台「最熱」大武氣象站將裁撤 居民喊不捨
發布:2024-04-07 19:17
台東大武
udjuy

FacebookLine
A縮小字型大小。
A重設字型大小。
A放大字型大小。
大綱
1939年成立至今超過80年的大武氣象站,預計今年6月底正式裁撤走入歷史;台東大武地區也被稱為焚風的故鄉,每年夏季動輒38度以上高溫、也經歷過風速17級的颱風,因應中央氣象署組織調整,改無人自動監測模式,讓地方居民相當不捨。

被稱為「最熱」的大武氣象站,監測台東南迴地區氣象超過80年;不過因應中央氣象署組織調整,站點即將裁撤改無人自動監測模式,地方居民好不捨。

大武村居民 王聰嚴:「剩下它的設備或者是留用自動化、全自動化的話,當然是更方便、更準確;但是這個地方、這個建築,裡面的設備當然是保存起來是最好,也不要拆是最好。」

台東大武地區也被稱為四風一流,也就是颱風、東北季風、焚風、龍捲風以及土石流的氣候現象;大武氣象站主任表示1939年設站,曾經歷風速17級颱風、還有夏季動輒飆上38度的高溫,未來將改成無人自動監控。

大武氣象站主任 楊明雄:「現在目前就是剩下苗栗跟雲林還沒有那個有人的那個氣象站,所以中央氣象署就是規劃會將蘇澳氣象站搬遷到苗栗的後龍,然後會將大武氣象站搬遷到雲林的古坑。」

大武氣象站主任提到,配合氣象署「一縣一人工氣象站」組織調整計畫,只保留台東氣象站,大武氣象站所有人員將移至沒有氣象站的雲林縣古坑來設站,搬遷作業正進行中,預計6月底大武氣象站將正式走入歷史。

責任編輯:林懷恩

保留在地排灣文化資產 北葉學研討會登場

$
0
0
保留在地排灣文化資產 北葉學研討會登場
發布:2024-04-06 19:11
屏東瑪家
palang paljaljuman

FacebookLine
A縮小字型大小。
A重設字型大小。
A放大字型大小。
大綱
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排灣族人,因為有感於文化、語言、歷史的快速流失,於是發起以在地知識為主的北葉學研討會,邀集部落族人跟學者專家,透過不同領域的對話交流,讓部落的文化脈絡、生活藝術、語言歌謠得以傳承延續。

屏東瑪家鄉北葉村辦理的「北葉學研討會」,吸引許多在地或是旅外族人前來共襄盛舉,這個由在地族人跟學者發起的北葉學,主要是有感於部落耆老們相繼離世,擔心部落歷史、文化脈絡、語言歌謠,逐漸被淡忘甚至流失,因此藉由學術發表為部落留下珍貴的文化資產。

北葉村長 馮文明:「沒有耆老了文化逐漸地淡化,淡化會越來越不像一個文化、會找不到我們的文化,所以我們藉著這樣的機會,能夠積極地來辦這個活動,讓我們的文化能夠永續。」

瑪家鄉長 羅清仁:「有許多我們過去曾經做過的、所走過的、所說過的所有事情,隨我們長輩們的離世,很多事都被遺忘了,所以用這個北葉學,把一些新一代的年輕人讓他們能夠認識。」

今年正逢北葉村遷村70周年,有別以往著重尋根祭祖的紀念儀式,這次希望藉由書寫把部落文化保存下來,並邀請青年一起參與,持續推動文化傳承。

北葉部落會議主席 杜文來:「我們北葉的一些學者,他們願意把在外面所學的,針對我們北葉這個,從過去的由來一直到現在,希望是透過這樣一個學術的發表,讓我們的族人、讓我們北葉的年輕人能夠有所體會。」

北葉部落青年會長 balu:「希望之後能夠有更多、更深入的課程,然後讓我們去更了解,然後讓我們年輕的一輩,對自己的下一輩能夠講出來這些故事、這些歷史。」

研討會上無論是族人或學者都能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透過不同領域的對話與交流,逐漸提升「北葉學」文化研究能量,促進北葉部落文化傳承與發展。

責任編輯:黃金倪

2024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巡演進入第二週啦!

$
0
0
2024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巡演進入第二週啦!
在4/11-4/20的全國各地放映場次中,您將有機會欣賞到一系列多樣化的影片作品,每一部都具有獨特的魅力,引領觀眾穿越時空,穿梭於記憶的迴廊之中。這些作品透過不同的媒介形式,從紀錄片到實驗性影像藝術,以及各種創新的表達手法,呈現媒介與記憶之間複雜而迷人的互動關係。
影展中的每一部作品都將成為觀眾思考的起點,我們將探討記憶如何透過影像被呈現,以及媒介如何塑造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這是一場關於時光、情感和人性的深度對話,邀請您一同踏上這趟奇幻之旅,探索影像世界中的無盡可能性。
別錯過這場精彩的影像之旅!讓我們一同踏上奇幻時光機,探索影像之眼背後的奧秘!立即查看巡演場次,免費入場觀影,與我們一起啟程吧!
👉2024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精彩巡演,讓我們一起探索、一起感動、一起沉浸在影像的海洋中吧!別忘了每週三上線的 #2024民族誌影展巡演場次,或者瀏覽影展官網,以獲取最新的場次和影片資訊。
※2024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巡演暨研習營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SCREENING TOUR
巡演場次表(記得要按下拉選單喔):
https://tieff.org/2024changcibiao/
在你的城市點燃文化的熱情吧!!!
#TIEFF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2024巡迴映演 #紀錄片影展 #影展場次表

0403地震重擊台灣地質 新竹原鄉憂土石滑落

$
0
0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4/04/09


0403地震重擊台灣地質 新竹原鄉憂土石滑落
族群: 泰雅族
主題: 災害防救

記者:Yaway Maya、puljaljuyan
地點: 新竹縣 尖石鄉
花蓮大地震震出了原鄉的人心惶惶,其中新竹尖石本來就有四個部落,被水保局列為大崩塌地範圍,地震及大雨都會發生大小崩落情形,因此0403地震後的土石穩不穩固,就成了族人心中的急迫。在進入鎮西堡的路上,一位族人的土地、位在部落進出的路口上方,為了符合水保安全規定,她花了四年時間爭取坡坎建設,過程中卻困難重重,現在地震過後,族人也開始擔心到時若土石滑落,責任究竟該算誰的?

新聞網址:http://news.ipcf.org.tw/120391

挺進九曲洞艱困災區 賴孟傳以原民傳統智慧搶救傷患

$
0
0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4/04/09


挺進九曲洞艱困災區 賴孟傳以原民傳統智慧搶救傷患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災害防救

記者:tjuku(高孟璟)
地點: 花蓮縣 秀林鄉
4月3日上午,花蓮發生7.2強震,因餘震不斷,讓救災工作難上加難。而震後第三天,搜救隊伍挺進位在台8線中橫公路173K的九曲洞,一次救出受困9人,隊伍中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利用繩子與樹枝製成簡易背負系統、將傷患背出來,他就是當年莫拉克風災「佳暮四英雄」之一、屏東特搜隊小隊長賴孟傳。

新聞網址:http://news.ipcf.org.tw/120659

台東史前館公益市集 體驗石器時代文化

$
0
0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4/04/10


台東史前館公益市集 體驗石器時代文化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傳統技藝/工藝、部落活動

記者:Bunkiatr Katatrepan(陸浩銘)
地點: 台東縣 台東市


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舉辦「憑石礫生活」公益市集,活動中設計各項石器時代體驗活動,讓民眾認識史前文化,也透過以物易物的公益市集,協助弱勢募集所需物資。

台東天主教白冷會 藉聯展分享來台70周年

$
0
0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4/04/10


台東天主教白冷會 藉聯展分享來台70周年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當代藝術、外來宗教

記者:zemzem (古聖典)
地點: 台東縣 台東市
為紀念瑞士白冷會來台灣福傳70周年,台東縣天主教白冷會6日起,在台東藝文中心舉辦「白冷之愛」創作聯展;來自不同背景的33位藝術家,透過畫作、雕塑及攝影等不同媒材進行創作,呈現白冷會在台東深耕70年的成果與貢獻。

重拾小米作物復振祭祀文化 初鹿齊misa’ur

$
0
0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4/04/10


重拾小米作物復振祭祀文化 初鹿齊misa’ur
族群: 卑南族
主題: 農耕漁獵、歲時祭儀、部落活動

記者:Bunkiatr Katatrepan (陸浩銘)
地點: 台東縣 卑南鄉


小米是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但隨著時代變遷,許多部落幾乎都不再種小米,台東初鹿部落卑南族人,種植小米也中斷近50年,與小米相關的祭祀文化也快速消失,而今年在族人的支持下,初鹿部落又再次種植小米,婦女工團也相約一起到部落共耕地舉辦小米除草,希望透過活動逐漸找回與小米相關的文化記憶。

建構族群歷史通論 原民會舉辦學術研討會

$
0
0
建構族群歷史通論 原民會舉辦學術研討會
發布:2024-04-15 12:47
屏東瑪家
palang paljaljuman

FacebookLine
A縮小字型大小。
A重設字型大小。
A放大字型大小。
大綱
原民會在2020年底完成《原住民族歷史通論》初稿,為求謹慎周延,自2021年至2023年間邀集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提供諮詢意見,並規劃舉辦「原住民族歷史學術研討會」,希望藉此建構原住民族歷史主體論述。

總統 蔡英文:「原住民族早在幾千年前就在這塊土地上,有豐富的文化和智慧代代相傳,不過我們只會用強勢族群的角度,來書寫歷史,為此我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2016年總統蔡英文向原住民族道歉,當中提到歷代殖民政權透過武力強烈侵害原住民族既有權利,以致長期以來台灣社會以漢人史觀與強勢族群角度,書寫台灣歷史,這次舉辦的原住民族歷史學術研討會,就是希望將已完成的《原住民族歷史通論》初稿,與到場的專家學者集思廣益,建構完善的原住民族史觀。

原民會主委 Icyang‧Parod(夷將‧拔路兒):「透過這兩天的論文的發表,能夠納入更多的原住民族的觀點,來建構原住民族歷史的主體論述,用族群的視角來書寫我們原住民族的歷史。」

參與書寫《原住民族歷史通論》的東華大學副教授林素珍,提到原住民族歷史正義的重要性,就是要讓原住民族回復到主人之一的地位,獲得跟其他民族有相同的文化對等資本。

國立東華大學副教授 Wusay Lafin(林素珍):「我們要從歷史當中去展現整個民族的一個,它的一個能動性,以及它是如何去主動選擇,它自己的一個發展,要在整個論述當中呈現出來,讓每一個人在這個土地上,他都是這塊土地的一個主人。」

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歷史小組,主要任務就是推動原住民族史觀建構,原民會也匯聚各部會的行政能量齊力推動,期待能儘早完成屬於原住民族的歷史通論。

責任編輯:吳柔思

跳脫「織女」性別分工 2青年投入技藝傳承行列

$
0
0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4/04/15


跳脫「織女」性別分工 2青年投入技藝傳承行列
族群: 泰雅族
主題: 文史資產、文化慣習

記者:Kacaw·Mayaw(周浩伊)、許家榮
地點: 宜蘭縣 五結鄉


隨著族群意識高漲,許多青年是紛紛參與部落事務,尤其在女織男耕的傳統印象當中,來自南山部落的Losin、和霧鹿部落的Bisazu,跳脫性別的限制,投入織布技藝傳承的行列。青年透過網路尋找部落圖紋,讓織布的學習無遠弗屆,也讓更多人看見傳統技藝的魅力。

本組徵求兩名約僱服務員

$
0
0
本組徵求兩名約僱服務員,請同仁惠予協助轉知具備相關條件資格之人員前來應徵,謝謝大家。
D01 https://www.nmns.edu.tw/ch/information/news/News-001522/

D02 https://www.nmns.edu.tw/ch/information/news/News-001523/



--
敬祝 工作順心

科學教育組
蕭西君
電話 04-23226940ext235

開課!巴楠花部落中小學 規劃植物系列課程

$
0
0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4/04/25


開課!巴楠花部落中小學 規劃植物系列課程
族群: 布農族
主題: 傳統生態智慧、族群教育

記者:ljavaus(楊高潔)
地點: 高雄市 杉林區


為讓孩子們更熟悉民族植物,巴楠花部落中小學設計一系列植物課程,從學習民族植物用途,到用英文對外介紹,激發同學們的學習潛能。

東華大學爆歧視事件 社群網文嘲諷原民院

$
0
0
東華大學爆歧視事件 社群網文嘲諷原民院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綜合行政、族群教育

記者:Aras Sawawan(陳鵬飛)、Batu Yumin(戴亞盛)、許家榮
地點: 花蓮縣 全部


國立東華大學近日發生族群歧視事件,社群媒體東華大學版上,一則以「原民院是不是一種法外之地」為題的文章,提到校園煙味來源是原民院烤肉,並戲稱法不入自治區。文章留言更出現一連串,針對原住民族的歧視言論。原民院長石忠山表示,雖然有向外界對煙霧的疑慮表達歉意,但原民院作為校內提供學生特殊的學習場域,也傳遞文化實踐精神,對歧視性言論予以譴責。

東華大學原民院長 Namoh Sakang(石忠山):「所以在我看來就是,我們台灣社會文化和法治教育中,關於所謂合理的區別對待,它的憲法基本原則,他的認識不足所造成的一個社會通病。」

石忠山以及原資中心主任、法律學系主任,在第一時間透過學校官網及社群媒體,發布聯合聲明,嚴厲譴責歧視性、仇恨性言論行為。校方也向相關單位指示,包含強化宣導生火規範,以及族群平等教育。

東華大學原民院長 Namoh Sakang(石忠山):「我們也會運用各種的管道來去加強族群平等,這方面的教育特別我們會非常關心,也會非常留意;社會當中總會有一些有心人士,他們會惡意地曲解言論自由的真諦。」

石忠山表示,校方也向學院表達關心,行政高層後續將召開研商會議,討論事件對策及防治作為。

行政院長 陳建仁:「這個個案實際上,我們已經請東華大學再進一步調查,而在去年我們教育部和原民會,也已經聯合製作了一些相關個案的這一個案例,希望在學校能夠來提供老師來做教學之用。」

近期校院歧視事件頻傳,中央部會已制定相關教材,盼能解決。只不過石忠山也指出,無論是現行法律,或是校園所制定的霸凌防治準則,尋求救濟的管道,都無法保障受到傷害的「原住民族群體」。因此反歧視法,或是族群平等法訂定就格外關鍵。

行政院長 陳建仁:「而且現在已經有相關的雛型,我們也希望在不久,就能夠對外來公告。」

行政院長陳建仁指出,再不久就能把相關草案,送入立法院審查,未來會先在北中南東舉行公聽會,尋求共識。

原鄉作物保種行動 交流分享會金峰登場

$
0
0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4/04/25


原鄉作物保種行動 交流分享會金峰登場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農耕漁獵、環境生態保育、傳統生態智慧

記者:udjuy
地點: 台東縣 全部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及種苗改良繁殖場,為了找回原鄉生態永續及傳承,整合原民作物保種、種苗繁殖、栽培管理、數位典藏及教育訓練等相關資源,特別舉辦交流分享會,讓逐漸稀有的傳統作物種苗可以永續種植下去。

一、徵才單位:國家教育研究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
0
0
一、徵才單位:國家教育研究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二、人員區分:教育人員
三、官職等:聘任人員
四、職稱:助理研究員(含以上)
五、職系:無
六、名額:1人
七、性別:不拘
八、工作地點:本院三峽總院區(新北市三峽區三樹路2號)。
九、有效(公告)期間:自公告日起至113年6月3日(星期一)止。
十、資格條件及學經歷:
(一)無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31條至第33條不得任用為教育人員之各項情事。
(二)應甄選人應接受並通過本院依規定查詢有無不適任教育人員情事;錄取人員如經查詢有上開情事者,其錄取資格應予取銷;倘於報名時未發現,於聘任後始發現者,仍應依規定辦理。
(三)須符合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16-1條至第18條及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審定辦法相關規定。
(四)具有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外博士學位或具有助理教授(含以上)資格。
(五)具備原住民身分尤佳【請提供足資證明具有原住民身分之文件(如戶籍謄本)】。
十一、研究專長:
(一)瞭解國內外原住民族教育、教育法制或原住民族教育政策和學校制度之現況與發展趨勢。
(二)具備政策分析和研究能力,能從多元途徑和原住民族觀點分析各國原住民族教育政策。
(三)具備國際移動及參與國際會議的能力。
(四)有原住民族教育教學或研究經驗尤佳。
十二、工作內容:
(一)依本院及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之規劃,申請並執行研究計畫。
(二)依本院及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之分辦,規劃並執行院外其他單位委請本院進行之研究。
(三)執行本院及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交辦之工作計畫。
(四)協助辦理本院及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之相關行政業務。
十三、應檢具文件:
(一)書面資料1式5份(免裝訂,每份請依序排序並使用長尾資料夾固定):
1.履歷表(代表著作係數人合著,須提供合著人簽章證明正本)(附件1-2)。(填寫範例參考附件3)
2.自傳(附件4)。
3.具結書(附件5)。
4.應徵人員個人資料蒐集告知條款及同意書(附件6)。
5.大專以上(大專至博士)學歷畢業證書或學位證書影本(切結書、私人證明及非經查證屬實之證明文件,均不予採認)。
6.博士學位歷年成績證明影本。如持國外學歷者,依「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送審作業須知」規定,尚須提供:(1)經我國駐外館處驗證之學位證書影本及歷年成績證明影本,(2)國外學歷修業起迄期間之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核發之入出國日期證明書,(3)國外修業情形一覽表(附件7)。
7.本院研究人員遴聘送審文件檢核表(簽名)(附件8)。
8.教育部核發之助理教授以上教師證書影本(無者免繳)。
9.依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審定辦法第21條第2項規定,送審專門著作,應符合下列各款規定之一:
(1)為已出版公開發行或經出版社出具證明將出版公開發行之專書。(請提供專書出版頁影本書面資料)
(2)於國內外學術或專業刊物發表,或具正式審查程序,並得公開及利用之電子期刊,或經前開刊物,出具證明將定期發表。(未載明者應附原刊物封面及目錄影本)
(3)在國內外具有正式審查程序研討會發表,且集結成冊出版公開發行、以光碟發行或於網路公開發行之著作。(請提供經正式審查程序證明及出版頁影本書面資料)
10.其他研究、學術、專業成績、主要經歷之相關服務年資證明等資料。
(二)電子光碟1份(免書面)
1.履歷表(附件1)中所列本次「送審著作」(代表著作及參考著作)之全文電子檔燒錄於光碟,共計1份(光碟請註明姓名)。如需要,可改以隨身碟1份方式提供(如須歸還,請附回郵信封及郵資)。
2.倘通過中心初評程序者,將由中心另行通知繳交送審著作(代表著作及參考著作)書面資料5份(膠裝)。
十四、相關事項:
(一)檢附本院研究人員遴聘要點供參考(附件9)。
(二)聘約期間,應遵守本院研究人員聘約等規定(附件10)。
(三)新聘研究人員應依本院新聘研究人員評鑑要點規定接受評鑑(附件11)。
(四)敘薪:比照教師待遇條例之附表一「教師薪級表」,助理研究員比照助理教授等級敘薪並自本薪330薪額起敘。另參照「公務人員曾任公務年資採計提敘俸級認定辦法」規定,得採計年資提敘。
(五)其他事項:
1.應徵書面資料如欲返還,請隨信檢附回郵信封1份(請貼足郵資並填妥收件人姓名、地址及連絡電話)。
2.本次甄選若無適任者,得予從缺;另除正取者外,得擇優備取1~4人。
3.學位論文或專門著作送審之院外審查係依本院研究人員遴聘要點規定辦理。
4.甄選錄取人員應於陳報教育部核准後始得聘任到職;聘期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相關規定辦理。
十五、收件期限:
信封請註明「應徵研究人員」;並請於113年6月3日(星期一)前掛號郵寄(以郵戳為憑)或於是日下午4時前親自送達本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摩蓋小姐(本院三峽總院區鐸聲館2樓辦公室)。
(一)應徵資料郵寄地址及收件人:「23703新北市三峽區三樹路2號」,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摩蓋小姐收。
(二)連絡電話:
1.研究專長及工作內容: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摩蓋小姐02-7740-7144
2.人事相關業務:人事室 唐小姐 02-7740-7029
相關檔案

5/26-31 特邀Groundwork三島渡邊豐博先生來台💧

$
0
0
5/26-31 特邀Groundwork三島渡邊豐博先生來台💧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於 2010 年參訪日本鶴見川流域以及源兵衛川的再生經驗時,驚豔於多元的公民組織在流域區域內發動活潑多樣的河川活動。於2017年召集成立流域學校聯盟,迄今已有85個流域學校成員。自此,每年也與日本持續交流。
2023年,全促會前往源兵衛川拜訪Groundwork三島渡邊豐博常務理事,研議台日合作推動Groundwork台灣,於今年則邀請全台15-20個在地公民團體,一同集思廣益,就Groundwork工作方法落地台灣共同研議。
5月26-31日,全促會邀請Groundwork三島渡邊先生來台,與全台各地的地方工作夥伴,透過工作營、策略沙龍,深度學習Groundwork的工作方法,同時也邀請公部門夥伴,解析台灣的制度性條件即法制政策與日本的差異,在推動Groundwork台灣的進程中,可能遇上的挑戰及解方。我們也將於7月底組織訪日團,透過現地學習,深入瞭解推動Groundwork台灣的條件與內涵。
🚩詳細活動資訊及報名:https://napcu.neticrm.tw/civicrm/mailing/view?reset=1&id=66
✨堅強陣容(參與單位):穀笠合作社、宜蘭惜溪聯盟、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南投水環境關懷聯盟、臺北市最美河川文化推廣協會、花蓮縣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內城社區、珠仔山社區發展協會、埔里鎮河川生態保育協會水環境巡守隊、大茅埔調查團、採集人共作室、偶而會有限公司(蘇澳KPI)、美得冒泡實驗工作室、海波浪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延長線工作室(好野人社區學校)、城心文化有限公司、鱉溪米農友、羅東社大、雲山線社大、竹塹社大(島港豐巢)、湖埔社大、新莊社大、新店崇光社大、曾文社大、永和社大
【Groundwork共學|社區種子人才研習營】
💧時間:5/27(Mon.)10:30-20:30;5/28(Tue.)09:30-14:30
💧地點:臺北市南區社區培力基地
【Groundwork策略沙龍】
💧場次一:Groundwork三島引入台灣的法制基礎面思考
§ 5.26(日) 18:30-21:00
§ 地點:小樹屋 土杉分館
§ 線上直播,現場開放6名
§ 主持人:楊志彬|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 與談人:
• 渡邊豐博|Groundwork三島常務理事
• 松下重雄|長野大學環境系教授、Groundwork三島理事
• 徐燕興|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副署長
• 張稚煇|水利署第三河川分署分署長
• 江欣樺|東京大學未來願景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員
💧場次二:Groundwork台灣的推動策略分析-公私協力對話
§ 5.28(二) 14:30-17:00
§ 地點:臺北市南區社區培力基地
§ 邀請制,公開名額6名(已額滿)
§ 主持人:楊志彬|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 與談人:
•渡邊豐博|Groundwork三島常務理事
•松下重雄|長野大學環境系教授、Groundwork三島理事
•陳亮全|前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曾任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
•徐燕興|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副署長
•李榮富|水利署綜合企劃組 組長
•桃園市政府水務局代表
💧場次三:Groundwork杷城大排親水場域營造-臺日公私協力交流座談
§ 5.30(四) 14:00-16:00
§ 地點:中興大學埔里實驗林文創園區
§ 邀請制
§ 主持人:黃世輝|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校長
§ 與談人:
•渡邊豐博|Groundwork三島常務理事
•劉敏梧|水利署第三河川分署副分署長
•吳宗澤|穀笠合作社執行長
•廖志城|埔里鎮鎮長
💧場次四:Groundwork X 轉型城鎮座談
§ 5.31(五) 09:30-12:00
§ 地點:一碼空間,同步開放直播
§ 邀請制
§ 主持人:楊志彬|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 與談人:
•渡邊豐博|Groundwork三島常務理事
•曾旭正|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教授(曾任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陳亮全|前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曾任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
• 江欣樺|東京大學未來願景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員
🚩詳細活動資訊及報名:https://napcu.neticrm.tw/civicrm/mailing/view?reset=1&id=66

揹獵物的女人紀錄片放映暨映後座談會⧫

$
0
0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drpStonsoec
3
0195il8

i8
5
8hcm

2iit7
3
c06f

f
1
77

c2
0
14
0
a9
:
a8hi453
·
【原圖中心|專題講座】
⧫揹獵物的女人紀錄片放映暨映後座談會⧫
❐活動時間 2024年6月28日(星期五),13時30分至16時10分。
❐活動地點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B1)
❐主辦單位 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報名期間 即日起至6月26日(星期三)下午17時截止。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Tcrbx1w7u9dPXuxx7
❐活動網站 https://tiprc.cip.gov.tw/blogDetail/-1/1930
﹉﹉﹉﹉﹉﹉﹉﹉﹉﹉﹉﹉﹉﹉﹉﹉﹉﹉﹉﹉﹉﹉﹉﹉﹉
紀錄片《揹獵物的女人》表達女性的堅毅與強韌的耐心,「揹」不僅指體力上的負重,併承擔著延續獵人的傳統狩獵文化。本片紀錄Heydi Mijung身為太魯閣族女性,同時是部落裡唯一的女獵人,如何遵循祖訓Gaya以實踐她所要守護的森林。隨著冬天來臨,Heydi 帶著姪兒重返舊獵場,重新開路與巡視新獵徑,在為期四個月的狩獵季節,一步一步帶著姪兒進入她的狩獵世界。
本片以親密而沉穩的拍攝手法紀錄Heydi Mijung,從女性獵人入山的日常生活逐步建構出人與生態、動物相互依存的關係,遵循著祖訓Gaya逐步踏在祖先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狩獵方式守護了整座森林。
⧫講師簡介|余欣蘭導演
導演余欣蘭為花蓮縣秀林鄉銅門部落太魯閣族人,族語名字為Rngrang.Hungul,Rngrang是名字,Hungul是父親的名字。Rngrang的創作方式以長期的田野影像為基礎,關注族群在當代所面臨的議題,擅長從女性的視角出發,將部落裡日常、親密的個人經驗轉化為創作元素,藉以反覆錨定與傳統文化連接的方法。余導演於2020 年至2023 年間陸續完成多部紀錄片,作品有《Mgaluk Dowmung—正要連結銅門》、《我是女人,我是獵人》、《揹獵物的女人》與《山上的人》。
▂﹍▂﹍▂﹍▂﹍▂﹍▂﹍▂﹍▂ ▂﹍▂﹍▂﹍▂﹍▂
⚠️注意事項
一、 線上報名個人資料僅作為受理報名依據和活動當日報到,由主辦單位依相關法令規定妥善保存與保密。
二、 本活動可登記公務人員學習時數2小時。
三、 活動進行期間將進行拍攝,以提供主辦單位或講者日後教育推廣、社群媒體推展及記錄活動成果。如您不同意肖像使用授權,請於參加活動時告知工作人員。

揹獵物的女人紀錄片放映暨映後座談會⧫

$
0
0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drpStonsoec
3
0195il8

i8
5
8hcm

2iit7
3
c06f

f
1
77

c2
0
14
0
a9
:
a8hi453
·
【原圖中心|專題講座】
⧫揹獵物的女人紀錄片放映暨映後座談會⧫
❐活動時間 2024年6月28日(星期五),13時30分至16時10分。
❐活動地點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B1)
❐主辦單位 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報名期間 即日起至6月26日(星期三)下午17時截止。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Tcrbx1w7u9dPXuxx7
❐活動網站 https://tiprc.cip.gov.tw/blogDetail/-1/1930
﹉﹉﹉﹉﹉﹉﹉﹉﹉﹉﹉﹉﹉﹉﹉﹉﹉﹉﹉﹉﹉﹉﹉﹉﹉
紀錄片《揹獵物的女人》表達女性的堅毅與強韌的耐心,「揹」不僅指體力上的負重,併承擔著延續獵人的傳統狩獵文化。本片紀錄Heydi Mijung身為太魯閣族女性,同時是部落裡唯一的女獵人,如何遵循祖訓Gaya以實踐她所要守護的森林。隨著冬天來臨,Heydi 帶著姪兒重返舊獵場,重新開路與巡視新獵徑,在為期四個月的狩獵季節,一步一步帶著姪兒進入她的狩獵世界。
本片以親密而沉穩的拍攝手法紀錄Heydi Mijung,從女性獵人入山的日常生活逐步建構出人與生態、動物相互依存的關係,遵循著祖訓Gaya逐步踏在祖先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狩獵方式守護了整座森林。
⧫講師簡介|余欣蘭導演
導演余欣蘭為花蓮縣秀林鄉銅門部落太魯閣族人,族語名字為Rngrang.Hungul,Rngrang是名字,Hungul是父親的名字。Rngrang的創作方式以長期的田野影像為基礎,關注族群在當代所面臨的議題,擅長從女性的視角出發,將部落裡日常、親密的個人經驗轉化為創作元素,藉以反覆錨定與傳統文化連接的方法。余導演於2020 年至2023 年間陸續完成多部紀錄片,作品有《Mgaluk Dowmung—正要連結銅門》、《我是女人,我是獵人》、《揹獵物的女人》與《山上的人》。
▂﹍▂﹍▂﹍▂﹍▂﹍▂﹍▂﹍▂ ▂﹍▂﹍▂﹍▂﹍▂
⚠️注意事項
一、 線上報名個人資料僅作為受理報名依據和活動當日報到,由主辦單位依相關法令規定妥善保存與保密。
二、 本活動可登記公務人員學習時數2小時。
三、 活動進行期間將進行拍攝,以提供主辦單位或講者日後教育推廣、社群媒體推展及記錄活動成果。如您不同意肖像使用授權,請於參加活動時告知工作人員。

年一度的暑期工作坊來了喔!📣

$
0
0
年一度的暑期工作坊來了喔!📣
這個暑假爸爸媽媽們要帶孩子去哪,大家知道高雄南端有座國定遺址嗎?
這次活動我們讓小朋友化身小小考古學家🧐,觀察與拓印手上的陶器殘片⚱️、石器🗿還有貝類🐚,讓學生認識考古是怎麼一回事!最後還會帶大家上遺址現場看看文化層喔! 把握這次機會,錯過要再等明年了喔🍀
✨一起來考古!走進鳳鼻頭考古遺址 ✨
⇩活動時間⇩
7/13(六)、7/27(六)、8/10(六) 13:30-16:30
✩報名費用|300元(材料費) ✩
⇩報名連結及須知⇩
https://reurl.cc/QRm2Yo
#鳳鼻頭考古遺址 #鳳鼻頭考古教育館 #國定考古遺址 #暑期學童工作坊 #小小考古員 #遺址踏查 #一起來考古 #拓印陶片 #考古工作坊